人民网北京7月28日电 (欧阳易佳)生态环境部今日召开7月例行媒体发布会。会上,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表示,今年2月份,生态环境部联合财政部、国家林草局等9部门印发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策略(2025—2030年)》。下面或有序推进任务落地推行,立足统一监管职能,系统构建监督性监管体系。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、可持续借助和惠益推荐三大目的。聚焦重点技术问题,保护国家遗传资源及其有关传统常识。
“现在,大家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等职责定位,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存在重点问题,正在拟定重大工程的细化推行策略,谋划推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与预警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借助工程等项目。”张玉军透露。
张玉军介绍,通过打造生物多样性监督性调查、观测与评估体系,搭建监督性调查观测网,多尺度、多层次正常的状态采集生态系统、物种、遗传资源等数据,拓展要紧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基线调查与动态观测。编制生物多样性情况和效果评估指标规范,拓展全国、重点地区、重点物种生物多样性情况评估与保护恢复效果评估,拓展重大基础设施项目、生态保护修复工程、外来入侵物种及转基因生物等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专项评估。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评价和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平时监管机制,推进将评价结果纳入政绩考核。
“针对生物多样性优先区、重点生态功能区、生态脆弱区等不同地区,明确差异化保护目的和任务,强化栖息地修复、物种保护等重点范围项目布局。”张玉军说,“同时,以借助促保护,推进可持续借助试点示范。推行特点生物资源可持续借助产业推进工程,总结野生生物资源等生态商品产业开发和转化模式与辨别、采集、选育、加工、消费再借助等环节的重点影响原因,搭建评价结果应用场景,科学规范开发和认证生物资源,塑造‘保护—开发—共享’一体化示范区。”
张玉军表示,将构建高效自动化的遗传资源保护体系,研究拟定生物遗传资源及其有关传统常识重点监管名录,规范其获得、借助、惠益推荐活动。通过摸底调查、资源追踪辨别、传统常识保护、侵权追索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等多维度手段,开发国家遗传资源及其传统常识防外流模型,确保国内遗传资源及其传统常识的合法借助、安全保护和可持续进步。推进打造遗传资源惠益推荐规范,塑造传统常识保护示范典型。
(责编:王连香、吕骞)